99星座屋 > 老黄历 > 传统节日 >

除夕年夜饭各种食物寓意

时间: 宋佳 传统节日

在今年除夕是在农历大年三十的时候,而很多人对除夕也存在了许多的未知的事情,那么关于除夕夜你们了解多少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4年除夕年夜饭各种食物寓意,欢迎参阅。

除夕年夜饭各种食物寓意

除夕年夜饭各种食物寓意

1、年夜饭吃腐竹:寓意富足

腐竹寓意“富足”,也是除夕年夜饭不可少的一道菜。而腐竹是黄豆的衍生物,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,营养价值也更丰富。因而即便是平日里,多吃一些腐竹,也是很好的饮食习惯。

2、年夜饭吃饺子:寓意招财进宝

在中华民俗中的,除夕守岁吃“饺子”,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。“饺子”又名“交子”或者“娇耳”,是新旧交替之意,有“喜庆团圆”和“吉祥如意”的意思。此外,饺子因为形似元宝,过年时吃饺子,也带有“招财进宝”的吉祥含义。

3、年夜饭吃生菜:寓意生财

生菜读起来与“生财”谐音,讨个口彩,自然也是过年必备的蔬菜。若是生菜上面再摆一把金灿灿的油炸馓子,便是“金条生财”了。

4、年夜饭吃鱼:寓意年年有余

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(鱼)的说法,因而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,鱼都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。除夕夜吃鲤鱼,鲤同“礼”谐音,除夕夜吃鲫鱼,鲫同“吉”谐音,因而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。除夕夜吃鲢鱼,鲢同“连”谐音,寓意连年有余。

5、年夜饭吃汤圆:寓意团团圆圆

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传统节日,平时奔波在外的游子在这一天都得回家,一家人坐桌子前吃顿饭,称之为“团圆饭”。汤圆也因此而产生,它寄寓了人们渴望一家平安、团圆的美好愿望。

6、年夜饭吃猪脷:寓意大吉大利

猪脷代表着一年都大吉大利,所以猪脷每到过年的时候,就会被老街坊抢着来买的!

7、年夜饭吃长年菜:寓意长寿

台湾春节第一餐吃“长年菜”,是一种长茎叶,有苦味的芥莱。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,意即“绵绵不断,长生不老”。在除夕当天,人们切菜时,将蔬菜切得比平时长,因而得名,寓意长长久久,来年收益更多。而在除夕夜吃长年菜表示有剩余留到第二年,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和对新年生活的期待。

8、年夜饭吃虾:寓意哈哈笑

广州人喜欢吃海鲜,虾在过年都会是一个吉祥菜式,白灼虾、炸虾等,因为虾寓意着每天都哈哈笑,笑哈哈。过年一道虾,每年笑哈哈,开开心心。

除夕大年三十是过年了吗

过年是指春节,春节俗称“年节”。广义的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,过年、大年三十、大年夜、除夕都是指同一天。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,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。按照旧习俗,从年尾十二月廿三/廿四的祭灶日(扫尘日)开始,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,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“过年”,即现在所说的“春节期间”;如果从预备“年货”开始计算,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。百节年为首,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,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、理想愿望、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,而且还是祈福、攘灾、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。在春节期间,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,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,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,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。

除夕祭祖的意义

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,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,春节也不例外。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,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,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,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。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。按照民间的观念,自己的祖先和天、地、神、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。因为列祖列宗的“在天之灵”,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,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。

春节时必须祭祖,缅怀自己的祖先,激励后人。但因各地习俗不一,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;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;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;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,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。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,还要去祠堂祭祖。也有上坟祭祖的,俗称墓祭,主要是在坟地烧香、上供、叩拜。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。

为什么要过除夕

在传说以外,据史料记载,除夕守岁始自南北朝时期。“岁”字在中国古代与“年”字相通用,岁即是年,年即是岁。据《说文解字》释,“年”,“谷熟也”。《谷梁传》中也说“五谷大熟为大有年”。就连甲骨文中的“年”字,亦是谷穗成熟的样子。因而,可以推断,“年”是丰收喜庆的日子,而过年则是对丰年的庆贺和祈祷。

此外,除夕夜还要举行踩岁活动,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,攒成一捆,谓之“聚宝盆”。然后,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,以“碎”谐“岁”,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,祝愿家道兴旺,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。

除夕的传说故事

故事一:七郎射夕

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——夕,当大雪封山,夕聚会到附近伤害乡邻找食物,每到腊月底,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,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。 这年,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,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,并带到竹林躲避夕。婆婆告诉孩子,夕追到这,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。

孩子一思索,告诉大家,他有办法除掉夕,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,回家后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。

等到夕再次来袭,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,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,可大家因为害怕,都僵住了。这个瞬间“夕”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。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,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。由于是砍伐不久,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,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。“夕”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,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。

夕被吓跑了,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,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,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。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。这个聪明的孩子,他的名字叫做七郎。 因为“夕”没有死,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,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,希望早日除掉“夕”。据说这就是除夕之名的由来,而挂红布、点竹节,逐渐演化为后世的贴福字、放炮竹。

故事二:熬年守岁

太古时期,有一种凶猛的怪兽,散居在深山密林中,人们管它们叫“年”。它的形貌狰狞,生性凶残,专食飞禽走兽、鳞介虫豸,一天换一种口味,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,让人谈“年”色变。后来,人们慢慢掌握了“年”的活动规律,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,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,等到鸡鸣破晓,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。

算准了“年”肆虐的日期,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,称作“年关”,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,每到这一天晚上,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,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,躲在屋里吃“年夜饭”。

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,所以置办得很丰盛,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,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,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,平安地度过这一夜,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。

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,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。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。”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。

124